七夕這天
媽媽一早從菜市場回來就說今天菜市場很熱鬧
熱鬧,怎樣熱鬧呢
:「今天不但是七夕 有的人家也會拜七娘媽阿」
七娘媽?
陌生的名詞吸引了我的好奇心
然後......就和妹妹以及爸爸一同「殺」到菜市場去了
七娘媽為兒童之守護神。民間信仰此神,乃以為十六歲以下兒童,均受七娘媽之庇護。即於兒童週歲前後,往寺廟祈願七娘媽,或註生娘娘、觀音媽、媽祖等,請神加護,而以古錢,或銀牌、鎖牌,串紅絨線為繫,懸於兒童頸上。至成年,則於七娘媽生此日「脫絭」,往寺廟,供拜麵線、粽類,答謝多年來之加護。是日,家家戶戶,為祈求子女長大,祭拜七娘媽。並於黃昏,在門口,供拜軟粿〈湯圓之一種,湯圓中心以指壓凹者〉。並闌花、柴指甲花〈鳳仙花〉等香花。另供生果、白粉、人造花、胭脂為祈求多孫,供拜圓仔花〈千里紅〉、雞冠花,或供茉莉花、樹脂、雞酒油飯〈糯米飯、胡麻油、酒、雞等合煮者〉、牲醴等物。家有成年者,特供粽類,麵線,七娘媽亭〈色紙製,二尺多高亭座,擬為七娘媽神居〉盛祭。祭後,燒金紙、經衣〈印有衣裳之紙〉,同時將七娘媽亭焚燒供獻,此稱「出婆姐間」,其意表示兒子成年。婆姐,傳為臨水宮夫人女婢。拜後,並將生花、白粉、胭脂,投擲屋上。
(以上為網路資料)
(麵線.米苔目.粉條據說代表的意義都是一樣的)
供品要有七碗,香也同樣要有七支
連芙蓉都要有七朵呢!
說也奇怪中國習俗中通常都是雙數比較好
不知何故在這裡卻都是七呢.....
如果說是要配合「七」娘媽的七字
那又為何當初是七而不是六或八這種雙數呢?
雖然說七娘媽不是什麼大神
但是拜起來需要準備的東西卻是相當的複雜
胭脂是基本配備
而梳子鏡子還有臉盆跟毛巾也都是不可少的
據說這些東西都是為了要讓愛漂亮的七娘子來使用的喔
但是,在這麼多拜的東西當中
最讓我疑惑的就是剪刀跟尺了
剪刀跟尺的意義何在呢?
其實仔細想想不難明白
傳說中的織女原本居住在天河之東,是玉帝的孫女,生性嫻淑,擅於織錦。
是的,對善於織布的織女來說,剪刀跟尺當然是少不了的工具啦
而隨著科技化的現代,也發現金紙的設計越來越別出心裁了
不但附上緣粉以及紅線
更直接在金紙上面畫出了芙蓉花以及需要拜的其他物品
(例如:梳子鏡子等等)
在了解過原來七夕這天不只是七夕之後(原來還是七娘媽生)
對於七夕的感覺好像就不太一樣了呢